本文是关于《满江红》以及《流浪地球2》的票房之争的第二篇。本系列的第一篇文章链接可见评论区置顶。如果没有置顶,可能是文章没过审,我再想办法。
(相关资料图)
本系列第二篇文章主要是从《满江红》以及《流浪地球2》在剧本的差异性上入手,以解释前文中二者票房相关数据的原因。或者用一个更直白的说法,即是为什么在大年初一至初六这六天假期里,更多的观众会选择看《满江红》而不是《流浪地球2》。
开篇之前,还是例行提醒,本文涉及大量剧透及过度解读,请谨慎观看。
那么,就从《满江红》说起吧。在上一篇文章中,我提到了两个目前《满江红》在剧情相关的讨论上被指责最多的问题:
1 《满江红》涉嫌洗白奸臣秦桧
2 《满江红》明明票房很高,讨论度却很低
实际上,这个很多人口中言之凿凿的《满江红》涉嫌洗白奸臣秦桧,是我决定写这几篇文章的主要原因。而原因也很简单,我实在是不明白,到底是怎样的一群人,会对这样一部结构简单,几乎是把所有想说的东西直愣愣地摆在观众面前的电影作出这样的解读。
为了了解这些观众的想法,我对这个说法的源头进行了一次简单的调查。当然了,因为只是简单的调查,所以可能并不全面。
首先,这个“《满江红》洗白秦桧”的说法最早出自哪里呢?
实际上,如果通过百度对“满江红洗白秦桧”以及“满江红历史虚无主义”进行检索,其实不难发现,早在电影放映之前,网络上就已经有了点儿这样的声音了。
在nga上,有位老哥害怕电影有洗白秦桧的嫌疑。因为有提前观影的影评人说雷佳音演技很好,而雷佳音所饰演的角色就是秦桧。
这篇帖子的讨论氛围还算不错,只是后期的讨论重点已经从电影改为秦桧和赵构究竟谁更可恶上面了。
而后,在电影开画之后的几天,网络上也有一些观众及大v提出了这一观点。而他们认为电影洗白秦桧的情节主要有三个。
1、影片中的秦桧为自己的行为辩解,说自己是好人,百姓会感谢他,还会给他立像膜拜
2、孙钧在最后没有杀死秦桧,而是选择让他“背负骂名”
3、由“秦桧”背诵《满江红》实在是侮辱了《满江红》
先说第一点吧,关于秦桧的辩解。
老实说,我真的不知道这种说法为什么会出现,甚至还成为了一些人拷打《满江红》的大棒。因为这部电影里,秦桧就是一个十足的奸角。甚至于,以我的解读来说,这还让秦桧这个角色更加立体了。
为防止某些人误解我的意思,我必须要指出,这里所说的更加立体,实质是坏的更加立体。而且,并不是那种什么人性复杂,坏人也有好的一面这样的立体,而是说,这个人的坏,不仅仅停留在一个抽象的概括性的层面上。
什么意思呢?
简而言之,我认为这一幕表现出了一种“文人的矫饰”。
所谓“文人的矫饰”,就是一个做坏事的文人,我们知道他在做坏事,他也知道自己在做坏事。但从他的嘴里出来,总能把自己的私心说得无比的高尚,或者弱化自己的恶。越是恶贯满盈的文人,越是想在自己的口头上为自己的行为开脱。
举一些更通俗易懂的例子:
你有没有遇到过把活都丢给你,还抢你功劳,美其名曰锻炼下属的领导?
有没有听说过把学生当儿子一样使唤,说是亲近,却以毕业为要挟的研究生导师?
有没有看到新闻上那些满嘴“只是小错误”的巨贪“大老虎”?
这就是文人的矫饰。
但是,对于此类“文人”之外的其他人来说,这种矫饰是无意义的。无论它对自己的行为如何粉饰,旁人心中都有一杆秤。就像影片中的秦桧,无论它怎么辩解,武义淳是皇帝的钩子,何立想要他的把柄,他的替身瞒下了作为岳飞遗言一般的满江红(仅为片中设定,与史实无关。),他能信任的只有从小养到大的不识字的聋哑侍女。他是不是好人,能够仅凭那两句“文人的矫饰”么?答案不言自明。
……
还是直说吧,就免得有的人不明白这暗示了。简而言之,《满江红》里的秦桧就是一个虚伪的,狡诈的,贪生怕死的奸佞之徒。
尤其是秦桧口中的大段洗白自己的言论。如果是历史爱好者的话,其实马上就能发现,这一番言论正是当年一帮子公知洗白秦桧的言论。《满江红》借秦桧之口把这番言论说了出来,又表现出了一种虚伪的没有气节的奸佞文人的形象,让我过度解读一下,这甚至是一种对当年那些无耻文人洗白秦桧二次嘲讽。而那个“立像”的情节,参考现实中广大人民为秦桧“立像”及“立像”的作用的现实,又增添了一种莫名的喜感。
然后,就是孙钧不杀秦桧的情节了。
有人说,不是架空么?为什么不杀秦桧。要是因为史实里秦桧没有死,为什么细节不考究?
这个问题,又可以分两个方面来讨论。
首先是第一个方面——也是我个人比较不理解的方面——为什么架空就必须要杀秦桧?
这并不是说我认为秦桧不该死,而是……在历史上,在这个时间点,秦桧确实没有死。所以说,这虽然是个架空的刺杀故事,可是它的结局从一开始就定好了,秦桧死不了。
那么,如何处理这个不能死的秦桧呢?一方面,杀不了秦桧,另一方面,又要让他生不如死。
《满江红》最后的处理方式是,从孙钧的嘴里说出了类似不杀他,是为了让他一生背负罪恶和唾骂之类的说法。其实这里的意思,我是理解的,也能理解《满江红》这么表现的原因(这个原因我会在论述《满江红》为什么比《流浪地球2》更容易被大众接受的时候提到,这里暂且按下不表)。只是,这种表达方式放在这里,也确实是一个比较值得吐槽的地方就是了。
简而言之,故事发展到这里,当满江红已经被全军复诵完毕之后,需不需要由孙钧来做这个秦桧的送葬人已经不重要了,因为满江红所象征的岳飞的爱国精神已经被流传到象征着民众的三军之中了。一个昏暗的大宋,并不是杀一个秦桧就能拯救的,但只要有传承了岳飞爱国精神的三军,这个国家的希望就还在。
电影大抵是想传递出类似类似的想法,只是表现方式实在过于草率,因而引起了歧义。至于《满江红》这样处理秦桧的剧本上的深层逻辑,如我之前所说,我会在之后关于剧本方面的论述里进行进一步讨论。
总之,这种表现方式或许值得吐槽,但因此就认为《满江红》洗白秦桧,这怎么看都有些断章取义,令人匪夷所思了。
而另一个方面,借着这个问题,我倒想聊一下这个“史实”与“架空”的关系。也顺便谈一谈这个“历史虚无主义”。
作为一个创作者来说,我对于《满江红》这部作品的故事形式其实并不陌生。这也不是什么新花样,非要划定一个门类的话,《满江红》可以说是一种“故事新解”。利用人们耳熟能详的人物或故事情节去演绎一个新的故事,并借此表达些什么。而现在,《满江红》被扣上“历史虚无主义”的帽子,这点让我觉得很意外。
那么,先看看“历史虚无主义”的定义吧。
“历史虚无主义”:历史理论术语,它是指不加具体分析而盲目否定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甚至否定历史文化,否定民族文化、民族传统、民族精神,否定一切的历史观点和思想倾向。
我在想,如果《满江红》是“历史虚无主义”,那它究竟是否定了什么历史文化?否定了什么民族文化?否定了什么民族传统还有民族精神?就更别说最后这个“否定一切”了。
而且,《满江红》甚至不是“历史观点”和“思想倾向”,它就是一个故事,一个关于精神传递的故事。
对,就只是一个故事。
你可以说它考究不严谨,可以说它服化道不讲究,但是……
“历史虚无主义”?
一个连广大网友上上网都能挑出历史错误的电影,真的会产生“在若干年后,人们都只会觉得《满江红》真的是从秦桧口中念出来的”这样的影响么?
反正我是不相信的。就像当年万人空巷的《英雄》,有没有让现在的小孩子问出:
“妈妈,荆轲没杀死秦王,是因为他理解了秦王了么?”
然后,他的90后妈妈有没有回答:
“傻孩子,荆轲没杀死秦王,是因为荆轲被盖聂干掉了啊!”
当然,这可能是因为我比较有文化自信吧。而且遇到了不确定的事情,我是真的会去查文献资料的。
好了,既然讲到了“秦桧”诵念满江红,那么我们就开始关于这个部分的论述。
首先一点,是一个本来不应该需要解释的地方。就是这个诵念满江红的“秦桧”并不是秦桧,而是秦桧的替身。
当看到“秦桧”背诵满江红的场景的时候,我确实感到了一丝违和。不过因为不久之后就是全军复诵的情节,所以就没有细想。而全军复诵之后不久,“秦桧”马上就撞刀上死了,然后真秦桧现身。之后真秦桧开始自白,说根本不知道满江红,也不知道岳飞写了这些,他也根本不在意这些,只是痛恨调教的假秦桧竟然也是崇拜岳飞的人。
没错,秦桧就是这样的人,自私自利,残害忠良。这样的人,就算看到了岳飞的遗书,也绝不会把它背下来的。他只会叫人赶快擦去,免得扰了自己的清净。
而假秦桧,一个替身,归根结底也只是一个普通的百姓,他是崇敬岳飞的。他原本也是一个在压迫中苟且偷生的人,面对孙钧的刀子也会感到害怕。但是,当全军复诵完《满江红》之后,或许是受到复诵的感召,想要做回自己;也或许是感觉到自己终于完成了自己的人生意义。假的秦桧有了直面死亡的勇气,选择了自杀。
这个情节,在解释了为什么“秦桧”会背下满江红的同时,又一次把真秦桧丑恶的嘴脸展示了一遍。
所以,为什么会有人以这样的情节去说《满江红》洗白秦桧?我不理解。
好,既然说到这里,解释了网上对《满江红》价值观进行拷打的三个问题,接下来,就对《满江红》里几个主要角色的特点来进行一个简单分析。分析顺序凭印象按照出场顺序排列。秦桧的分析我觉得前面的部分已经说得足够多了,而张大和孙钧作为主角,则放在最后进行分析。
王彪:
特点是郭京飞,因为身处的官位而被张大陷害致死,似乎是一个跳板人物,没什么值得深究的地方。
何立:
秦桧的管家,人物特点是阴险毒辣,令人琢磨不透。就和他的象征物,那个他随身携带的镶嵌着红蓝宝石的匕首一样。何立在片中曾两次将匕首掏了出来,让旁人选择按下哪个宝石。可实际上,匕首能否伤人的主动权一直掌握在何立的手里。无论是按下红宝石还是蓝宝石,其实答案都是一样的。赋予人选择权只是何立向被审问者施加压力的一种方式。何立一直在保证着自己掌握着更多的情报,以便掌握着所有事情的发展方向。就好像他在逮捕了刺杀他的马车夫刘喜之后,一直将从刘喜那获得的情报藏在心里,任由张大继续行动。也正是这种性格,让他最后意图从瑶琴那里获得信件内容的行为有了一定的合理性。可以说,这是《满江红》里设计最为出彩的人物之一。
比较败笔的是,最后死法的设计实在是过于草率了。如此精明的一个人,实在不像是会因为被人猜出匕首用法就给刺死的家伙。但是,这似乎也能表现出何立的缺点——自大。因为他从没想过有人会猜出他隐藏起来的东西。但是还是要说,把这个“隐藏起来的东西”设计为匕首的用法……这确实是有点儿草率了。
武义淳:
当这个角色被分配给岳云鹏的那一刻,就注定他是一个无法在演技上出彩 的搞笑角色了。当然,我们可以说《满江红》的选角是有问题的。但是,如果仔细分析武义淳这个角色,其实岳云鹏也并非那么不合适。
武义淳这个角色,设定上是皇帝安插在秦桧府里的内应,目的是寻找秦桧通金的证据以扳倒秦桧。从传统的故事上来说,秦桧是一个绝对的坏人,那武义淳作为秦桧的对立面,应该是一个好人才对。但实际上,从电影的表现来看,武义淳是一个纯粹的草包,一没有武功上的能力,二没有意志上的坚持。这样一个角色,虽然是秦桧的对立面,但我们绝不能将他当作一个好人。就好比两个坏人对打,我们绝不会因为一方更坏,就把另一方视作好人。
于是,我们就需要从武义淳的身份背景上来分析了。
电影说了,武义淳是皇帝宠妃的内侄。也就是说,他算是个“外戚”。武义淳寻找秦桧通金的证据,其实就是皇帝要寻找秦桧通金的证据。而实际上,武义淳也曾一度掌握了那封似乎是秦桧通金证据的秘信。
那么问题来了,张大当时为什么不和武义淳合作,借皇帝之手杀掉秦桧?
看过电影的人可以很轻易地给出答案,因为张大并不是想杀秦桧,而是想要民间流传的可能存在的满江红。
但是,仅仅只是如此么?
从后续剧情我们知道,张大的真实身份是岳家军。那么,在岳飞故去之后,以张大为代表的岳家军对于当朝皇帝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以我个人的观点,是嗤之以鼻的。
其实从当下流传的岳飞的故事里不难看出,当初害死岳飞的时候,站在台面上直接动手的虽然是秦桧一人,但作为当朝皇帝的赵构绝对也脱不了干系。无论是赵构还是秦桧,皇帝还是宰相,他们的作为都是为了自己的私心。而为了自己的私心,他们害死了为国尽忠的岳元帅。
而看到了这一切的岳家军“张大”们,他们一定是爱国的。但是,此时的他们,还会忠君么?这个君,值得他们信任么?
所以,武义淳存在的意义已经很明显了。一个封建帝王的爪牙,他的出现就是为了让人唾弃的。为了个人利益而行动的武义淳丑陋的嘴脸,其实代表的就是当时封建帝王自私自利的丑陋嘴脸。
因此,让以“贱”成名的岳云鹏来饰演这个角色,其实也有一定道理的。
瑶琴:
张大的老婆,妓女出身。
其实这个身份设计一出来,很容易就让人想到同为风尘女子的梁红玉。而她们共同的特点就是,虽然她们都是出身市井的卑微女子,但她们都愿意为了国家献出自己的生命。而且妓女这个身份,似乎也是一种对“乱世”的反映。而市井之人,言谈自然也不是那么文雅。
顺便吐槽一下,虽然我也觉得小孩子不该看这种过于露骨的设计。但我依稀记得小学的时候,学校组织我们去看的电影是“86下山,奔驰上树”……我觉得一些学校领导在选择电影时,最好还是有点儿基础的电影分辨能力会比较好。
丁三旺:
更夫,刺杀金国使者执行人,承担的剧情作用是陷害王彪,并献身拖孙钧下水。
刘喜:
刺杀何立失败的计划参与者。承担的剧情作用是引出电影的关键道具“信”,以及关键人物桃丫头。
郑万:
秦桧最后的“友军”,没什么值得分析的地方。非要说的话,全军复诵的时候,他很明显地看出了孙钧的问题。但他上楼时却没有带兵,也没有立刻做出什么质疑孙钧的行动。是他在期望秦桧被杀死?还是因为他知道秦桧多疑?还是纯粹的剧情bug?反正没什么值得讨论的地方。
好了,配角说完,就到了张大和孙钧了。
张大:
有很多人说,《满江红》这种应当沉重一点儿的剧情选择沈腾这个喜剧人来演,绝对是一个天大的错误。实际上,纵观全片,在对这个角色进行了一个初步的分析之后,我其实觉得让沈腾来演并没有什么不妥。
那么,张大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根据故事情节,让我们复盘一下张大的人生履历。首先,他是孙钧的大侄子,后来加入了岳家军。而在岳飞死后,岳家军被各方势力逐渐瓦解,而张大借着孙钧的关系来到了秦桧的护卫的队伍里,准备执行这次计划。至于他和与他合谋的刘喜、丁三旺又是怎么遇到的,电影里没有交代。但我猜测的话,刘喜和丁三旺应该也是岳家军的一员。
在电影前期的情节中,我们其实不难发现,张大扮演的是一个痞子一样的角色,而他的三舅孙钧也对这个形象没有一点儿怀疑,认为他本来就应当是这样一副嘴脸。但是,在前期的剧情里,电影也为我们展示了张大不一样的一面,比如说,他杀金人翻译官的果断以及在秦桧面前巧舌如簧的应答。后来影片坐实了其岳家军的身份,一切便说得通了。
张大的这种身份以及遭遇设计,除了让他的行为合理之外,也是一种从侧面表现岳家军的方式。原先痞子一般的张大,在加入岳家军之后,变得有勇有谋,有理想有信念。而这个痞子这样的改变,其实都是因为他从岳元帅那里感召而来的爱国情怀。而为了将岳元帅临终时的满江红传递给更多的人,他又扮回了自己过去那副痞子的形象,扮演一个投靠亲戚的卑微的小人物以换取孙钧等人的信任。
从沈腾的诠释来说,我认为他的表现是没有问题的。虽然作为岳家军的一员,张大并不怕死。但为了获得秦桧等一帮人的认可,他必须要扮演一个为了求生而左右逢源,摇尾乞怜落魄大侄子。前期身份未暴露时掩护式的插科打诨以及后期身份暴露后的宁死不屈,沈腾表现得可以说并未出戏。
孙钧:
然后就是孙钧了。
这个角色,可以说是这部戏里最容易扮演的角色,也可以是这部戏里最难扮演的角色。
说这个角色难演,是因为饰演这个角色的演员必须要具备足够的功力,在一部电影的时间里演出一种极其复杂的情感变化。他先要有在秦桧手下时,麻痹本心后的残忍的狠。然后又要能表现出,在目睹了一个个为了理想而献身的小人物的死之后,慢慢唤醒自己体内潜藏的热血的人物心态上的改变。这种心态上的过渡,我觉得在演绎上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
那么,易烊千玺演绎的怎么样?
我只能说,自己体会。
可是,为什么我又要说这个角色好演呢?
因为扮演这个角色的人,其实不需要演技也没有关系。他只要能参与进这个故事里,尽量不让人感觉到违和就行了。实际上,看这个故事的人,多半也不会在意这个角色的存在与表现。
身处于一眼望不尽天的高墙之内,过着按部就班的寻常日子。渴望着去办一番大的事业,却又觉得其实就这样“按部就班”倒也不错。虽然恶人还在祸国殃民,虽然灯火已经渐行渐远……
但至少,自己的生活还算可以。
英雄们已然坠入悬崖,苟且活着的自己又能改变些什么呢?
然后,还是在这高墙之内,莫名就被卷入了一起不寻常的事件当中。看着小人物们一个个慷慨赴死,看着那些恶人们一次次展露出凶狠的獠牙……忽然,一双渗透着鲜血的双手递上了一支火把,一个濒临死亡的声音传出了一句话:
“想想曾经的你吧……帮帮我们,让希望的火焰传递下去吧……”
没错,扮演孙钧的演员不需要有什么演技,他只要参与进故事里就行了。实际上,在《满江红》这个故事里,每一个观众,都可以是孙钧。
贩夫走卒,伶人商贾。为生活奔波,为活着而奔波。当不公正的事情已是司空见惯,当我们在不知不觉中也成为了不公正的一员……在看过一个个为了传递希望的火焰的小人物慷慨赴死之后,当那个火把传到了你的面前,你是视若无物,还是重燃心火,将希望的火焰传递下去呢?
孙钧这个人物的分析到这里也就算结束了。而讲到这里,《满江红》的分析也基本算是七七八八了。用一句话概括的话,《满江红》的主旨,其实就是借着岳飞的故事,讲述了一个个小人物为了报国理想而献出自己的生命,最终唤醒了那些原本已经麻木了的人,将这报国之志传递给更多的人的故事。而更关键的一点,这个故事的主角从来不是王侯将相,而是构成这个国家的一个又一个普通的人。而影片最后死而复生的桃丫头,她是个孩子,也是这个国家的希望。当她诵读起满江红的时候,象征着先烈的爱国理想,终于在下一辈中开花结果了。
好了,分析了这么多,又过度解读了这么多,有些人可能觉得我认为《满江红》是一部非常好的作品了。
呵,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了。
这都是电影里十分浅显的一些象征表达,我只是将它们以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已。就是因为这种对爱国浅显的表达方式,我在之前的春节档电影杂谈里才说这是一部十分讨巧的电影作品。而作为一部悬疑电影,它在剧情上又有着太多不严谨的情节(比如何立的死,比如秦桧为什么会如此怕那封秘信)。因此,我始终觉得这部电影没有什么亮点,可看可不看。
但是,也正如我开头所说,这部电影在叙事上是有优于,甚至绝对优于《流浪地球2》的。这也是我对《满江红》电影票房超越《流浪地球2》解释。
那么,《满江红》的叙事方式好在哪里呢?
简而言之,定义逻辑。
《满江红》虽然被称为是悬疑电影,但我更倾向于它是一个悬念电影。那什么叫悬念电影呢?这是我个人的定义。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抛出或解决一个又一个简单的悬念把观众抓在故事里面。虽然我没玩过剧本杀,但如果我的理解没错的话,根据风评,这或许就是剧本杀的路子。
那么,什么叫定义逻辑呢?
解释一下的话,就是把很多设定通过台词的方式直接塞进了观众的脑子里,然后再用快节奏的剧情让观众来不及细想,一直在电影的逻辑里兜圈子。
这里面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那封秦桧的秘信了。在观影过程中,整部电影不停地强调一个逻辑——秘信内容传出去,秦桧就完了,所以看信的人都得死。而依托这一条逻辑,《满江红》推进了相当多的情节。但是,当你跳出这个逻辑,反问一句:
“你怎么知道我看了?”
或者
“为什么瑶琴背信也有用呢?”
这一条逻辑链马上就崩塌了。因为首先,秦桧不是心灵感应专家,你偷看一眼但不说的话,没人知道你看了。然后,瑶琴背信的时候已经把信的原件毁了,那又怎么证明瑶琴的话是真的呢?
有人会说,这不是扯淡么,这么简单的逻辑漏洞,观众看不出来?
没错,观众确实可能看出来了。但是,在电影里各个角色不停地将“秘信内容传出去,秦桧就完了,所以看信的人都得死。”这个概念反复闪回时,在快节奏剧情地反复冲刷下,在全军复诵的剧情过后,观众是可以不在意这个逻辑漏洞。而且因为不断地剧情强调,观众也不会容易出现遗忘剧情的情况。
像这样对观众直接用台词定义逻辑的剧情推进方式,《满江红》用得太多了。张大被委派查案的逻辑,杀秦桧必须先杀何立的逻辑,所有的计划就是为了满江红的逻辑……这些逻辑关联如果仔细推敲的话,都会有严重的剧情漏洞。但对于很多观众来说,在故事的快节奏之下,他们会有意无意地把这些逻辑问题忽略掉。
没错,《满江红》从创作开始的目的就不是要创造一个逻辑缜密的推理故事,它的目标,就是电影行进的这159min里,让观众不要从这个故事中走出来。借由定义逻辑以及各种加快电影节奏的方式——比如快节奏的转场——剥夺观众思考的机会,陷入电影的螺旋当中。
当然,这里面最失败的定义逻辑的处理,就是最后由孙钧给出的“不杀秦桧是为了让他背负罪恶,生不如死”这一条。《满江红》试图通过语言和将秦桧与其替身尸体绑在一起的镜头来为观众施加这一逻辑。但从目前网上的风评来说,这种处理虽然不能说完全不被接受,但也受到了相当程度的质疑。(顺便吐槽一下,如果深究逻辑,秦桧躲在幕后,看到自己的侍女一个接着一个被干掉,替身也被挟持了,这时候最正确的选择不就是赶紧溜么?留在楼上干嘛?等死么?)
实际上,对于如何处理秦桧寿终正寝这一令人难以接受的史实,有一部作品给出了一种答案。这部作品就是十几年前的电视剧《八大豪侠》,讲述了八位江湖义士在岳飞死后与秦桧斗智斗勇的故事。最后八个豪侠死了七个,依旧没能杀死秦桧。只不过最后活着的那位豪侠给秦桧下了毒,让秦桧每夜被噩梦缠身,不得安宁,直至死去。
这部作品是我在十几年前看的,大多情节已经记不清了,只有这个结局我还记忆犹新。我刚才查了一下,才发现这部电视剧的导演是王晶,而其中的部分演员,现在也已经是丑闻缠身了。
好吧,话题回到《满江红》。
虽然结尾的处理方式算是尚有争议,但不得不说,这种处理方式确实弥补了《满江红》逻辑上的漏洞对观众观感的影响。而这,也正是《满江红》在一部分观众群体里比《流浪地球2》更受欢迎的原因。
《满江红》是拼命地在用拍摄和剪辑手法让观众忽视其故事逻辑上的不足,以期为观众呈现一个完整流畅的故事。哪怕这个逻辑是强盗逻辑,《满江红》也在致力于用编排手段让观众忽略这一切,看到一条紧凑的主线。
而《流浪地球2》则不一样。我觉得,在它的剧本团队里,一定有一位喜爱卖弄的科幻小说家。而这位兄弟,在创作《流浪地球2》的剧本时,融入了自己创作科幻小说时最喜欢用的那套剧情编排的经验。以至于《流浪地球2》的剧情编排,如果去除大场面的加持的话,其实和流水账无异。
看到这里,肯定有人说我是在黑《流浪地球2》了。
好吧,我不排除自己可能存在这种心态。因为我是人类而不是机器,话都说成这样了,我说我没有反感《流浪地球2》(无论是电影本身抑或是其狂热的粉丝受众),那是不可能。但抛开感性的因素,站在理性的角度分析,我认为我的观点还是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
首先,为什么我说在《流浪地球2》的剧本团队里一定有一位喜爱卖弄的科幻小说家?
因为《流浪地球2》的各种剧情编排,实在是太像一些科幻小说的写作方式了。
首先,是分篇分章写一些关联性微薄的故事情节;
然后,用一条似有若无的关系网将它们编织起来。
等到了故事的最后,“啪”地放出一个让所有读者都意想不到的情节,逼着读者回去翻前面的章节里自己忽视的各种细节。
等到读者逐行研究完毕,整理出一条完整的逻辑链条之后,心里不由地大喊一声:
“牛波一!”
但问题是,这是院线电影,不是小说。观众,可没有倒放的权力。
你说你平淡的流水帐下暗藏着各种波涛汹涌的剧情,但观众并没有去深究的打算(特别是现在还是春节档),你的流水账就只是流水账而已了。
而且更关键的是什么,你的流水账真的是太水了。
一共三条线,刘培强线、周喆直线、图马斯特……图恒宇马兆线。每个人都只是各个流水账故事的工具人。刘培强主要负责流浪地球计划之下的微观展现以及作一个与《流浪地球1》串连的线索,周喆直线负责对流浪地球计划的宏观变化进行一个叙述,图马斯特负责引入人工智能moss这个重要的线索。
所以,人类情感的碰撞呢?
刘培强,开头是爱球爱家不畏牺牲,结尾还是爱球爱家不畏牺牲。
周喆直,自始至终都是一位敢担当有预见性的杰出的代表。
图马斯特,图恒宇就是爱女儿,一直爱女儿,然后不怕牺牲。马兆就是板着个脸,坚守着对“人类存在意义”的坚持。
这些人,都不能称之为“人”,他们只是一个个符号。包括喊出“五十岁以上出列”的张鹏,都是一个个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
而这,就是主旋律电影善用的叙事方式。这也是《流浪地球2》被称为主旋律电影的深层次的原因之一——人物符号化。
为了对这一观点进行一个更深层次的展示,我就拿图恒宇来说明吧。
从设定上来说,图恒宇这个角色因为事故失去了自己的妻子和女儿,然后把女儿上传成数字生命,一心希望将女儿上传到运算能力更强的计算机上给她完整的一生。而之后,他也成功上传了自己的女儿,遭遇了月球危机,然后依靠自己上传的女儿和自己的数据完成了拯救月球危机的任务。
这个故事线里隐藏的线索我就不说了,很多人因为图恒宇对女儿的感情而感动。那么,我为什么说图恒宇这个人符号化,是剧情的工具呢?
首先一点,图恒宇对女儿的感情让人感动,是因为“中年丧妻丧女走不出来”这个设定确实很让人感动。这种设定就是拍个短视频,不需要过多的技巧,都能让人感到莫名的悲伤。因为这是人类本能的共情感。
可是抛开这个设定,图恒宇在剧情中还有什么情感的表现么?也许笨笨算一个。可除开笨笨呢?马兆是他的老师,电影里他和马兆交流最多。可给人的感觉就是,马兆对他来说就是一个提供550系列计算机的工具人。
当然了,有人会说图恒宇的设定是一个丧妻丧女的理工男,他只是不善表达而已,他的眉宇之间都透露着一种忧郁的气质。我只能说,那大概是因为图恒宇有着刘德华的脸。要是一个身高不足一米七的一百八十斤格子衫大胖子坐在路边哭,你绝对解读不出那么多的东西。
好,我们先算这种解释行得通,理工男不善表达情感,我这还有两个导致图恒宇人设符号化的剧本设计上非常严重的问题。
第一个,就是图恒宇妻子的问题。
我看到网上好像有人拿这个打拳。虽然打拳这个事情当个笑话看看就行了,但其实这也能从侧面反映出一个《流浪地球2》剧本设计上非常严重的问题——
图恒宇的妻子是用来干嘛的?
有人肯定说这算什么问题,没有图恒宇的妻子,哪儿来的丫丫(图恒宇的女儿)。
希区柯克说过,如果你的故事第一幕里出现了一把枪,那么你一定要在故事结束前把它用掉。而现在,图恒宇的妻子就是《流浪地球2》里没有用掉的那把枪。
在这部电影里,图恒宇的妻子真的就只出现了这五秒钟,然后就再也没有提到过了。也就是说,这个伏笔一直没有回收。有人可能觉得,这有什么问题呢?她都已经死了,也没有被做成数字生命上传,还有什么再提她的必要么?
是啊,编剧这个小聪明也是这么想的。
所以,才会有部分观众产生“难道妻子的死在图恒宇心中就没有掀起一点儿波澜么?”,这样的想法。
就这里的情节设计,没有图恒宇妻子这个角色都比有而不用强。这个角色的这种处理方式对于这个剧本来说有害无益。观众不在意也就算了,但凡开始对这个角色留心,图恒宇这个角色的“人性”便要削弱几分。
而第二个剧本问题,就是丫丫被上传之后图恒宇的表现。
对,就是没有表现。
他就这么静静地待在看守所里,然后就和马兆去连互联网了。
当然,你也可以说其实很多微表情可以表现出图恒宇心态的变化,比如从原来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变得能开房价玩笑了。但我更大的感觉是——
这就完了?
图恒宇完成了一个苦守数十年的计划,他的表现就这?
而更关键的问题是什么呢?是因为关于图恒宇的剧情,观众都知道他一定会上传丫丫,观众都知道他上传丫丫之后,月球危机就会发生。一切都那么顺理成章,就和白开水一般。
对,现实里确实有那种无论遇到什么事都摆着同一张脸的人。但《流浪地球2》到底是电影,是要给观众看的,而演员情感的表达是感染观众最简单的方式。一个文静的人,如释重负时不能流两滴本以为早已哭干的眼泪么?不善言辞的人,怀里不能揣着一张亡妻的相片么?
图恒宇这个角色,就和《流浪地球2》里的其他角色一样,是一个抽象的符号,为了完成剧本赋予他的任务而存在。随着剧情的发展,他的想法,他的情感,他的行为几乎没有一丝变化。就好像是按着既定的流程走完一样。你不能说因为电影存在以moss视角叙述的可能,就把人物角色的情感给剥夺了。也许对于科幻爱好者来说,这点小事无伤大雅。但我也要说,这也正是《流浪地球2》输给《满江红》的原因。而为了进一步阐明这一想法,我将拿一部电影的叙事方式来和《流浪地球2》作对比。当然了,我肯定不会说《满江红》的。抛开争议问题不谈,以一个《流浪地球2》受众都瞧不起的电影来作对比,无论我怎样论证,诸位在情感上想来也是难以信服的吧?
我要说的电影,是《流浪地球1》。
去年的时候,我曾试图应聘过异画开天的漫画编剧。当然,碰运气的成分比较大。而结果也是很明显的,我当然是落选了。不过呢,这次应聘经历让我知道了一个概念:
坎贝尔英雄之旅。
简而言之,这是一个国际通用的故事模型。无论是当下流行的电影电视,还是古早传承而来的传奇故事,都可以归结到这个模板里。我就不详细介绍了,直接上知乎上某位网友的论述文章吧。
成为大咖——什么是12步英雄之旅 - 后山人的文章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159111927
作为热爱创新的科幻人,很多人可能对模板化的叙事嗤之以鼻。而热爱文学的人大概也发现了,这套模板其实是也囊括在传统叙事方法的“起承转合”之中。但我要说的是,模板化的叙事之所以会传承下来,除了这一套模板比较受人类欢迎之外,也更是因为这模板中暗含的一些逻辑符合人类对于一个英雄成长的认知。
而在《流浪地球1》当中,刘启的经历就是一套标准的坎贝尔英雄之旅。
1正常世界
刘启的背景交代,对父亲的不理解,想要逃离现在的生活。叛逆、闯祸、进局子一气呵成。这是刘启的正常世界。如果没发生木星危机,他将一直这样生活下去。
2冒险召唤
遇到木星危机,逃难过程中遇到了运送火石的护送队伍。被强制征召。
3拒绝召唤
在一般的故事里,普通人是不愿意脱离现在的冒险生活的,但是在《流浪地球》的故事中,这条确实不适用。首先,类似《流浪地球》的灾难电影在设定上就剥夺了主人公选择的权力。然后,刘启本身就是一个对现有生活不满意的人。虽然这一点有出入,但对于很多冒险电影来说,“拒斥召唤”确实这个英雄之旅里最容易被省略掉的部分。
4导师教诲
在剧情里,导师教诲一般是为了培养角色的能力,树立角色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虽然流浪地球里没有“导师教诲”这一具象化的情节。不过,韩子昂的牺牲对刘启价值观的改变,似乎也是“导师教诲”这一情节的体现。
5跨越边界
刘启成为运输车驾驶员,正式踏上运送火石的道路。
6考验、伙伴、敌人
和伙伴一起,完成了运送火石的考验,成功完成了任务,开启了行星发动机。(虽然此时他们并没有直接开启任何一台行星发动机)
7进入洞穴
得知开启行星发动机没有用,提出引爆大红斑计划,开始了一场不知道结果得最终的旅程。
8濒临死亡的体验
联合政府以及世界人民都已经对引爆大红斑计划不再抱有期望了。而刘启和韩朵朵依旧没有放弃。最终,由刘培强的牺牲拯救了地球。
9获得奖励
10回家的路
11浴火重生
12凯旋而归
最后这四条其实就是故事的尾声。刘启成长了,回到了地城,明白了自己的父亲。
有的人觉得《流浪地球1》的剧情模板化,但实际上模板化就是它成功的原因。现在《流浪地球2》的观众,一方面疑惑为什么《流浪地球2》没有达到《流浪地球1》的市场高度,一方面忽视《流浪地球2》反市场的叙事逻辑。在《流浪地球1》时期,无论观众是否看懂了其背后的科幻设定,都可以认为其是一个精彩的冒险故事。可《流浪地球2》呢?我看到很多夸赞《流浪地球2》的评论大概是这样的结构:
“我第一遍的时候也没有太看懂,但看了网上大神的解析之后再看简直头皮发麻!”
连你们这些喜欢这部电影的观众第一遍的时候也做出这样的结论,那你让那些普通观众怎么想?你们要知道,观众没有二刷的义务,甚至都没有讨论电影的义务。你如果要票房,就得在这173min之内,让观众喜欢上你这个故事。这就和面试的原理是一样的。面试官给你的就那么几分钟的时间,他们没有义务去了解你那丰富多彩的“深层含义”。
好了,以上就是我站在剧本问题分析上面指出的《满江红》比《流浪地球2》更受部分观众欢迎的原因。我认为算是比较公正的分析。当然,如果觉得我的分析夹杂私货,那我也没有办法,毕竟每个人心中的尺寸是不同的。而讨论到这里,关于开头给出的第二个问题:
《满江红》明明票房很高,讨论度却很低
这个问题,我也可以给出一个可能的解释了。那就是这个电影本身就没有执着于在让观众在看过之后去做什么更深层次的解读,就好像电影里一个最典型的情节——
丁三旺有没有说那个“再”。
我觉得这个情节,是对《满江红》和《流浪地球2》在剧情编排差异上最好的表达。这一处设计,利用的就是观众对电影记忆并不是一个逐帧记忆而是一个模糊记忆。这个情节利用的就是观众的对情节记忆的不确定性以及院线电影无法回退的特点而安排的。而《流浪地球2》就绝对无法设计出这样的情节来,因为这种设计与它的底层逻辑是相悖的。
当然,我也不得不承认,《满江红》的豆瓣长评数量确实太少了。关于这一点,我无法给出更加确切的解释。
然后,我接下来要说的东西,就是对于《流浪地球2》剧情设计的纯粹的私货评价了,是建立于我个人文学感悟的评价。
我之前对《流浪地球2》的剧本进行分析时说过,这部电影之所以会被称为主旋律电影,是因为电影中的角色处理实在是过于符号化了,而这正是过往的主旋律电影(甚至不是新主旋律电影)最惯用的手段。但是,即使是作为一部主旋律电影,这部电影也缺失了最重要的一个符号——
普通群众。
为了分析《流浪地球1》的剧本,我又把《流浪地球1》快速过了一遍。我发现,《流浪地球1》里对小人物的描写是非常具象化的。无论是地城的生活环境,还是韩子昂交出vr眼镜的镜头,抑或是Tim的一系列市侩的表现。你看过之后都会觉得,如果自己活在那样的灾难之中,大概也就是这样了。也正是因为这些对“群众”这一形象的生动描写,当镜头转到被摧毁的杭州地城的时候,人们会觉得揪心。因为人们会想起之前的地城里那一番热闹的场景。
可是《流浪地球2》呢?
月球都要砸下来了,观众在讨论这个锅到底应不应该由图恒宇来背……
在这部戏里,群众的参与度几乎为零。我甚至都没有想到,有一天我会把吴京饰演的刘培强看作一个小人物的象征。
当然,如果说完全没有,那确实不严谨。
月球掉下来时闪过了几个看“流星”的场景。
刘培强领配给时,把水果分给了一旁的小女孩。
那个干了十几年依旧是非正式工,没有社保的黑人小哥。
可就这样的几个镜头,我真不觉得能引起普通观众的共鸣。而当你的电影脱离群众的时候,群众大概率也不会觉得这和自己有什么关联。
要知道,在遥远的纳威星的原始部落里,你都可以看到正宗的美式霸凌。但在流浪的地球上面,我竟然难得找到几个“普通人”。
或许中国科幻,确实不需要普通人吧。
《流浪地球2》的电影里出现了很多人,有不畏死的士兵、有运筹帷幄的代表、有力能扛鼎的科学家。但是在他们的身上,我看不到和我一样的群众的影子。科幻的世界壮阔而瑰丽,但那里没有我的驻地。
然后,就是moss这个设定了。
剧本里有一种写作手法,叫做“机械降神”。就是通过完全意料之外的方式突然插入一个神灵,以此解决剧本里出现的所有问题,并产生令人惊诧的结果。
当然,引入这个概念并不是说Moss是机械降神。Moss它……
是“降机械神”。
我在看《流浪地球2》之前,就已经被一堆怼着摄像头甚至消防水炮的“moss”视频给冲刷过一遍了,所以预料到剧情大概率要往人工智能上去。然后开头有什么数字生命,什么炸电梯,炸月球。几个摄像头的特写,再加上迭代到最新一代时那个大大的550W亮出来,所有故事背后都有moss插手的事很容易就能猜出来了。
这里插入一条吐槽,图恒宇让丫丫输密码那段很明显就是因为丫丫是数字生命,而密码条的随机数本质也是一种算法,所以那个时候世界上只有丫丫能够输入密码。这对科幻迷来说是很容易自洽的事情。但你让一般不看科幻的观众去理解这段剧情,而你又没有特别的交代……哈,是特效部门和徐工机械给你的勇气么?
不把故事的逻辑全盘展露出来我就不提了。关于moss所谓制造灾难让人类团结这件事情,我也就不说了。我只想问一句,如果这部电影确实要宣扬一切的事情都是moss为了引导人类存活下去而布置的,人类的价值究竟在哪里?
这部电影里,所有的决定都是以政治家为代表的周喆直做的,而周喆直做出一切选择的核心原因是出于对moss信任。而这之后,无论是军人还是科学家,他们所做的一切事情都只是执行已有的安排。即使是作为科学家代表的图马斯特,也没有在任何一刻展露出对moss行为的预测或是怀疑(当然,你也可以说是他们布的局,但电影里指向性并不算强)。
这部电影里,说好一点,moss是人类存活下去的助力;说坏一点,人类就是moss饲养的宠物。人类的决定在moss一次次的决策安排下已经失去了意义。因为人类的牺牲、奉献、坚守其实都已处于moss的计算之中。
有些人可能不理解我这一番话的意思,那我换个说法:
假设所有人类对moss无条件的信任,moss利用电影中的人类科技,甚至可以轻松地无伤通关流浪地球副本。
仔细想想,在这部影片中,所有造成人类牺牲,或者需要人类牺牲的行为,按照moss现有的能力设定——
背后控制主控系统,引导月球引擎爆炸再加上操控自动化打印机器人……
明明有更安全的处理方式,为什么要利用灾难去团结人类呢?对氦闪的恐惧还不足以团结人类么?
而更关键的是什么?是以电影表现出的moss当前对灾难这种随机事件的掌控力度来看,上面这些按部就班的处理方式实在是过于简单了。流浪地球里展现出的人类各种令人震撼的计划,对moss来说其实和小孩子搭积木差不多。
《流浪地球2》在整个灾难背景下的地球降下了一位机械的神明,这就是我所说的“降机械神”的真实含义。
对于人工智能与人类文明在科幻作品中地位高低的比较,其实确实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但对于《流浪地球2》这种以人类应对灾难的情节为主体的故事,加入这么一个强大的人工智能,很明显地削弱了灾难的紧迫性。
我举个简单的例子吧。
大雪纷飞,天寒地冻,一个屋子里困住了十个人。其中九个人分属三个家庭,一个人是进来躲雪的流浪汉。
现在,这些人已经断粮了,而门外出现了一只饥饿的老虎。在人不吃人的情况下,只有制服了老虎,大家才能活下去。但是,因为九个人分属三个家庭,他们为应该由谁去制服这个老虎而争论不休。毕竟他们没有独特的滑铲技巧,不能无伤单刷老虎。而在争论中,他们也越来越饥饿,眼看着比起战胜老虎,他们就要先吃人了。
然后流浪汉站了起来,打开门把老虎放了进来。
众人没有办法,为了求生,只好与饿虎搏斗。结果就是三个家庭,每个家庭死了一个人,才终于制服了老虎。而流浪汉在一旁默默地看着。
当幸存的六个人开始团结在一起,满怀敬意地依靠同伴的牺牲换来的食物活了下来的时候,流浪汉转向画外,对观众们说道:
“其实我是T800,那个老虎我一巴掌就能拍死。但是为了让他们团结起来走下去,我决定等他们死到五个人的时候再出手。但我知道,很大概率上,他们只要死掉三个人就能杀死老虎了。”
《流浪地球2》对moss的计算能力的描述,已经到了这个流浪地球计划和小学生的作业没有差异的地步了。人类对于流浪地球计划的意义已经无限趋近于零了。是,现在危险的活还是人在干,但你换成ai似乎也没有影响。更关键的是,你电影里的人工智能水平还真的能办到。
那你这个电影还叫流浪地球干嘛?你应该叫moss危机才对。
降机械神,当这个世界已经有神了,那人类的灾难便已经失去了意义,依附于其上的人类当然也失去了意义。电影里借马兆的口说出“没有人类的人类文明没有意义”。可就流浪地球的感觉来看,人类文明好想确实已经没有意义了。而这也是在我这里最拉低《流浪地球2》评分的点。
好了,话也说了这么多了,对两部影片的分析到这里也就结束了。写这么多字,我只是想说明为什么在部分观众群体里,《满江红》比《流浪地球2》更易让人接受。我也不是要说什么《满江红》比《流浪地球2》好看。只是有的人看不到《满江红》的好,也不理解《流浪地球2》剧本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才费力写了篇文章。这也是我关于《满江红》和《流浪地球2》票房之争的第二篇文章——《文字》。
至此,关于这个票房问题,也就只剩下最后一个需要论述点——关于资本围剿《流浪地球2》的问题。这将是我最后一篇关于这次票房问题的论述了。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亚太造纸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0036824号-11 联系邮箱: 562 66 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