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金谷繁华,碧城修竹,自比封君号,万壑千岩天付与,一洗寒酸郊岛,霖雨方思,烟尘未扫,合挽三江倒,功成名遂,却来依旧华表。——(宋)崔敦礼《念奴娇·和徐尉》
春秋战国,诸侯并起,为了生存和图强,亦或者为了让它国臣服,各诸侯国之间形成了时而结盟,时而对立的复杂关系,在这个过程自然也少不了激烈的兼并战争。
实力强的诸侯国兼并小的诸侯国,使得中原大地上最终形成了战国七雄争霸的竞争格局。
(相关资料图)
随着被周天子分封的诸侯国相继称王,“封君制度”亦不断延续和强化,诸侯国的君主不断依靠这些被封君的臣子,强大自身实力,继而完成对外扩张的目的,也正是依靠着这些人,君主加强君主集权。
周天子
当然也有些君主被这些“封君”架空了权柄,此时暂不论。
而说起封君制度,其实在春秋末期已经出现,到了战国时期俨然成为了一种普遍的政治现象,纵观战国时期的历史,封君之风非但没有衰减,反而呈现出了愈演愈烈之势。
那么封君封的皆是有功之臣吗,本篇飞鱼就来谈谈战国“封君”为何会成普遍的政治现象,不过说此之前,我们还得从封号的具体形式说起。
被封君之人的封号怎么来的?
魏惠王兵数破於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於秦以和,而魏遂去安邑,徙都大梁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史记·商君列传》
封君制度,其实是春秋时期诸侯国分封卿大夫的延续,也可以说“君”是卿大夫的一种新的爵位,诸侯国君主称王之后,“君”也就成为了“王”之下的最高爵位,其性质更类似于后世皇帝分封的“王”。
那么封君封号的形式究竟有哪些呢,根据上述卫秧被封为商君,可以看出其是以封地作为封号的,这在战国时期,也是最为普遍的一种封君称号,比如后来的安平君、华阳君、泾阳君皆是如此。
战国时期的君
但这并不是唯一的一种,还有以雅号作为封号的,比如说长安君,《史记·赵世家》记载: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根据《正义》注解:长安君者,以长安善,故名也,由此可见,这里的长安君该是一种雅号。
还有以原籍地作为封号,比如说齐国的一位叫钟离春被封君时就采用了他的原籍地无盐,而被称为无盐君,此外,还有一种含金量超高的“封号”,比如说战国时期的白起、苏秦、李牧皆被封为武安君。
什么样的人才能被封君?
白起攻魏,拔之,取城小大六十一,攻赵,拔光狼城,攻楚,拔鄢、邓五城,其明年,攻楚,拔郢,烧夷陵,楚王亡去郢,秦以郢为南郡,白起迁为武安君。——《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关于封君之人,不少人总结出了两点,一是有大功,二是和君主有关系,当然,这是最主要的两类人,但并不是能代表所有的封君,上述引言是关于白起的封君,当然不用说,白起是第一类有大功的人,这类人也有很多,暂不一一列举。
战国时期的君主
而第二种与君主有关系的人,我们就可以用秦昭襄王时期秦国的“四贵”来举例,秦昭襄王年幼,宣太后独揽大权,就把自己的其他儿子都封为了君(泾阳君、高陵君、华阳君)。
当然这种封君并不是秦国一家独有,其于诸侯亦有之,《史记·魏豹彭越列传》记载:魏豹者,故魏诸公子也,其兄魏咎,故魏时封为宁陵君,由此可见因亲受封为君,在战国时期被封君之人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除了这两类人,其实还有因为其他因素而受封之人,比如说因归降而受封的,如《史记·乐毅列传》记载:乐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畏诛,遂西降赵,赵封乐毅於观津,号曰望诸君,这也就是说乐毅因为投靠了赵国,而被赵国封为君。
乐毅伐齐
此外,还有一种并不光彩的封君之人,比如说赵国的建信君,《战国策·赵策》记载:君之所以侍王者,色也,这句话就表明了建信君是靠着自己的美色,而获得了赵王的宠信,从而被封为君的。
战国诸侯哪国的封君最多?
昔者吴起教楚悼王以楚国之俗曰:大臣太重,封君太众,若此则上偪主而下虐民,此贫国弱兵之道也。——《韩非子·和氏》
根据上述记载,战国时期的封君当属楚国最多,根据学者统计出的楚国实际被封君之人的数目大概有30位左右,这也从侧面证实了《韩非子·和氏》记载的准确性。
而秦、赵两国的仅次于楚国,大概有20余位,往下依次是魏国、韩国、齐国、燕国(此排序参见《战国封君表》统计的数据),而从封君的数目上,其实也能看出楚、秦、赵等三国在封君制度上较为完善和成熟。
战国时期的君主
说到诸侯的封君,齐国的一位特殊人士,就不得不提,此人也正是前文提到的钟离春,说她特殊,是因为她是一名女士,并且享有自己的封号和封地。
你或许会说,这是一名得到齐王宠爱的美女吧,其实并不是,她只是一个又老又丑的女子,《烈女传》记载:其为人极丑无双,但她劝谏了齐王,使齐王行富国强兵之道,可以说钟离春的封君,远远要比建信君来的有价值。
飞鱼说:
封君封的皆是有功之臣?当然并不全是,因功受封只是其中的一种形式而已,因亲受封亦占了相当大的份量,但这两种方式却是封君的主要形式。
谈谈战国“封君”为何会成普遍的政治现象,说白了,战国时期的“封君制度”,其实也是封建社会逐渐形成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而君主主张用这种封君制度作为赏赐,以此来吸引或者激励英才,正是促进这种封君制度成为普遍政治现象的因素。
战国时期的君王
在这点上,秦国做的远远要比山东诸侯要好,因为秦国的封君中,布衣英才居多,也就是说,秦国的封君制度十分重视“功”,而山东六国的分均则更重视“亲”,所以最终秦国能统一华夏,从封君制度的差异上亦能看出征兆。
深究之,战国时期的封君制度,其实和诸侯国变法活动也有丝丝关联,楚国封君太众,其中又以旧贵族封君为多,导致“封君”瓜分了君主的权柄,变法的失败受到阻挠而失败,亦在情理之中,而秦国以功封君,则是促进了变法的深入和彻底。
# 顶端作家造星计划 #
参考文献:《史记》、《战国策》、《韩非子》、《烈女传》、《战国封君表》、《战国时期的食邑与封君述考》等。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亚太造纸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0036824号-11 联系邮箱: 562 66 29@qq.com